寶寶早產的發生率約在7至10%,胎兒早產定義是37週以前出生,若是在懷孕滿20週以前生產,則稱為流產。早產兒可能有一些健康問題,但在醫療發達的現代,早產兒的存活機率很高,也有很大機率能透過早療與醫學上的治療而恢復健康,甚至與一般嬰兒無異。
根據醫學研究指出,34週以上的寶寶,在早產定義上為晚期早產兒,發展其實跟足月兒沒有差異,然而不幸的是,醫學有其限制,目前28週前出生的早產兒死亡率高達35%。
早產或羊水膜提早破裂的原因至今仍難以確定,本文將帶您了解早產的跡象和早產兒的照顧,希望能降低早產的發生。
容易導致早產的狀況
目前並不能證實早產發生的確切原因,對於早產的原因的統計,大致可以分為三類狀況:
孕媽媽的生活習慣:
是否暴露於高危險物質,例如香菸、藥物或酒精之下。這些物質都有可能導致胎兒病變、畸形或者早產。
孕媽媽的身體狀況:
是否子宮閉鎖不全?是否為高齡產婦?除了高齡產婦外,孕媽媽的年齡過低(低於17歲)也是可能導致胎兒早產的原因。子癲前症(俗稱妊娠高血壓)也是造成早產的原因之一,如果您在孕期間發現您有子癲前症,請務必配合醫師指示服藥控制。
孕媽媽懷孕過程:
如果有發燒、感染(如流感等)、染色體異常等現象的寶寶較易早產。此外,雙胞胎或者多胞胎也容易早產。
早產的高風險族群
根據醫學研究,有許多因素會增加早產的可能性:
- 經診斷為子癲前症、妊娠糖尿病或其他自體免疫性疾病的孕媽媽
- 孕媽媽吸煙、吸毒或飲酒
- 有早產史的孕媽媽
- 反覆懷孕又流產多次的孕媽媽
- 營養不良、體重增加不足或懷孕期間體重增加過多的孕媽媽
- 前置胎盤、胎盤剝離或懷孕時大出血
- 懷孕時患有牙周疾病或牙齦炎
- 17歲以下的孕媽媽
有時早產是不可避免的,早產原因仍不能確定,有時是因為孕媽媽暴露於不安全的環境之下。儘管多數情況下子宮是最安全的地方,多待在肚子一天,可以少住好幾天保溫箱。然而,在部分情況下醫生可能判斷子宮已經不適合寶寶待著,例如:孕媽媽子癲前症、妊娠糖尿病或者胎盤功能不佳,這時提早採取剖腹產手術讓寶寶出生是最安全的選擇。
早產的徵兆
早產有哪些徵兆呢?常見的早產徵兆包括:
- 不尋常的陣痛,並且頻繁宮縮
- 提早破水
- 陰道不正常出血
- 陰道分泌物變多或夾雜血絲
- 排尿時不舒服,並且會痛
- 子宮頸打開或子宮頸過短
如果您身體不適,請馬上就診,不要錯過黃金就醫時間。
早產對孕媽媽的風險
早產除了對於寶寶有風險外,對於孕媽媽也有不良影響,例如:
- 早產時的出血和感染
- 因擔心和焦慮引起的產後憂鬱
- 早產寶寶需要大量時間與精力照顧,容易引起家庭問題。此外,早產寶寶可能需要住保溫箱或者醫療處置,對於沒有健保、保險的狀況下會讓父母或照顧者有極大的經濟壓力
早產嬰兒的風險
根據世界衛生組織(WHO)的統計,全球每年約有1500萬名早產兒,約佔所有新生兒一成左右的比例。以台灣為例,每年約有4000名嬰兒死亡,其中早產就佔了其中的75%,約是3000名嬰兒左右。目前醫療發達,28週以上早產兒的存活率幾乎可達95%,尤其是34週以上出生的晚期早產兒,更是幾乎和足月的寶寶無異。
然而,對於28週以下的早產兒,即便醫療再發達的今天,依舊束手無策。28週以下的早產寶寶死亡的機率高達三成以上,即便存活,也會有許多後遺症。以下帶您了解早產嬰兒的風險:
- 神經系統併發症:例如早產兒呼吸暫停、缺氧缺血性腦病變(HIE)
- 呼吸道併發症:例如新生兒呼吸窘迫或是慢性肺部疾病
- 心血管併發症:例如開放性動脈導管(PDA)
- 腸胃道和代謝併發症:可能會有餵食困難,導致新生兒低血糖
- 血液類併發症:出現早產兒貧血或者血小板低下的症狀
- 其他感染:肺炎、敗血症都會增加早產嬰兒死亡機率
此外,研究顯示,在241名就學中的早產兒童(22至25週早產)中發現,有46%患有嚴重、中度殘疾,有34%為輕度殘疾,20%為無殘疾,12%為腦癱。過低體重早產兒即使存活,在後續發展上有多有遲緩,需要父母或照顧者多費心,付出更大的精力和金錢照顧。
如何防止早產?
為了預防早產,除了懷孕時減少有害物質的影響外,建議您:
- 懷孕期間定時產檢,並可以考慮其他自費篩檢(例如子癲前症篩檢)
- 避免過度增加體重,懷孕期間建議增重10至14公斤,懷孕前肥胖的孕媽媽更要注意體重的控制
- 避免牙齦炎和牙周感染,建議您懷孕期間定期看牙醫,健保給付三次孕婦洗牙
- 如果您出現早產的徵兆,或有任何不適,請馬上就醫
早產嬰兒的治療
在寶寶早產後,會視狀況送進NICU(新生兒加護病房),最重要的是維持早產寶寶的呼吸和體溫的恆定,此外,由於新生兒寶寶皮膚脆弱,濕度必須維持在55至65%,最後則是餵食寶寶來維持血糖和提供熱量,34週前寶寶吸吮能力較為不足,需要採用管餵的方式餵食。
在新生兒加護病房,各專科醫師會提供寶寶最專業的醫學處置,一般在預產期前的兩週左右即可返家,在返家前護理師會教您如何照顧早產兒,其中CPR最為重要。由於早產寶寶身體較為虛弱容易感染,建議您謝絕訪客一陣子,等寶寶情況穩定後再出門。此外,定期複診對於早產寶寶而言十分重要,定期追蹤各項指標發展能讓您了解寶寶是否進步。
早產的矯齡與後續追蹤
早產兒的年齡與各項指標發展(例如肢體發展、開始吃副食品時間)應該用矯齡計算,如果提早兩個月出生,就是預產期扣除兩個月,即為矯齡。不過注射疫苗則是例外,需要用實際出生年齡計算,不過部分疫苗有體重限制,例如B肝疫苗要滿2公斤,注射前建議您先詢問醫院相關規定。
早產兒需要住院多久除了和出生體重有關係之外,器官的成熟度也有影響。一般而言晚期早產兒(滿34週未滿37週出生的寶寶)發展上不會和正常寶寶有太大的落差,但對於低體重、較低體重甚至極低體重早產兒來說,需要時間治療、復健與後續追蹤。
早產兒因為生理上較不成熟,對於外界刺激反應較慢無法整合,可能會需要物理治療。早產兒容易發生的問題為肌肉僵硬或肌肉張力低下,由於嬰兒的各項發育持續進行,經過刺激和父母或照顧者的細心照顧,通常能迎頭趕上。如果您能及早發現問題,把握黃金早療時期,可以把後遺症降到最低。
最後,在大多數早產的案例中,幾乎與孕媽媽無關,並不是您做了什麼導致寶寶早產。因此,如果您真的生下早產寶寶,也別內疚自責,打起精神來好好照顧寶寶,也別忘了照顧自己。
參考資料:早產兒6個月 / 孕媽媽懷孕時該增加多少體重? / 28週大的早產兒 / 如何照顧寶寶 / 照顧孕媽媽